
活得比繼承人「們」都還長壽怎麼辦?
美景宮的主人,奧地利的英雄,歐根親王在經歷精彩又充實的一生後,他在1736年4月20日夜晚去世,享年72歲。在這霍亂瘧疾肆虐的年代裡,醫療尚未普及,藥物更是稀缺,他真的是相當的長壽了。他去世時,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已先後去世。原本他的侄子伊曼紐爾·托馬斯(Emmanuel Thomas)是他的指定繼承人早已去世,甚至姪子的兒子約翰納斯.法蘭斯(Johann Franz Eugen)也已去世。於是,美景宮就由最後一位能夠活得比他久的親戚,侄女安娜.維多莉亞繼承這個美麗的宮殿。


金錢未必能帶來幸福婚姻
然而巨額錢財為安娜帶來的不是富足,而是不幸的婚姻。安娜繼承歐根親王在維也納的巨額財產後立即表示沒有興趣保有,於是很快的以低價變賣,而美景宮的部分則是賣給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接著52歲的安娜就帶著豐厚的嫁妝與小她12歲的德國軍官兼帝國陸軍戰車長、薩克森-希爾德堡豪森王子約瑟夫結婚,兩人婚後過著奢華的派對生活。然而據說1757年薩克森-希爾德堡豪森王子便不光彩地與他人私奔,兩人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尾。
寶物放郊區比較防火?
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和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購入美景宮後,在1776年做了一個重要決策,他們決定陸續將霍夫堡皇宮的皇家美術館收藏改放到美景宮。原因有二,一來是他們日益增加的收藏品已經超過霍夫堡皇宮的負荷,二來收藏品的「安全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畢竟把收藏品放在郊區絕對要比建築物比鄰而立的繁華城中要安全多了,至少火災的危險因子就降低不少。

維也納美景宮,最早開放公共參觀的博物館之一
1775 年至 1777 年,在瑪麗亞·特蕾莎女王和約瑟夫二世的推動下,皇家美術館進行了重組和搬遷。大量收藏品被移到上美景宮,並以藝術史流派和年表為安排基礎。1776年起這座皇宮便開放參觀,讓人們有機會免費在星期一、三、五進入宮中觀賞藝術品,它也是同時期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
法國大革命後,羅浮宮被改造成「人民的美術館」,象徵權力由君主轉移到公民社會。爾後,奧地利、普魯士等地,也陸續將王室或貴族的藝術收藏轉化為對公眾開放的「國家美術館」。
而美景宮就是奧地利首先成為公共學習場域的國家美術館,正可以看出此時啟蒙時代強調「理性」、「普遍性」與「公共性」。從此刻起,知識與藝術不再是王公貴族或教會的專屬,而是向社會開放。在這樣的氛圍下,「收藏」不再只是皇室的私產,而是逐漸被視為「民族的財富」、「全民的資源」。美術館不僅是展示藝術品的地方,更被視為「教育場域」,美術館讓市民有機會學習審美,進而成為更有文化素養、能參與公共生活的現代公民。

更多精彩維也納故事請追蹤 『Kidchen 的歐洲咖啡館走讀 』

更多的維也納歷史故事:
奧地利的季節美食
奧地利時尚